close




根據旅行社的行程說明:「修建於 1615 年的松本城,其天守閣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建築,已被指定為國寶,白漆大牆和黑色裙板構成鮮明對比,松本城是武田信玄當初用來防衛及居住的據點。夏季在城內舉辦大鼓集會和“薪能”等活動,讓前來拜訪者絡繹不絕。」




第四天早上,經過約一小時的車程後,本團在上午九點,來到松本城。導遊帶著大家從停車場走過去。


日本城堡,可分成建於險要之處的「山城」(建於自平地算起,高約80至100公尺或以上的山上的城堡)、建於丘陵掌控城下的「平山城」、建於平地的「平城」等等。


早期是以山城為主,雖固若金湯,但缺點是交通不便,在軍事上不夠機動,在經濟上不利於城下町的發展。隨著槍砲的出現,即便是「平城」,也可以靠著強大的槍砲火力來守城。於是,在戰國後期,各武將紛紛將居城從山上遷移到平地。像豐臣秀吉的大阪城就是平城。



居住在平城的大名,在享受經濟發達的同時,難免會擔心防禦問題,便派遣數家臣在鄰近區域建起山城形式的衛星支城,幾個城共同形成一個防禦體系。1615年德川幕府頒佈「一國一城令」,每一國只能有一個城,其他支城必須毀掉,3萬多城堡驟減至300個。江戶時代,天下太平,「平城」成為主流。


講這麼多,只是要說,松本城是屬於平城。




這條橫跨護城河的朱漆橋叫「埋の橋」。


如照片所示,這橋,在接近松本城之一端,變成曲折狀,據說有加強防禦功能的作用。如今,這橋的作用,是供觀光客取景用。



地圖右下方有個松本市立博物館。參觀松本城加松本市立博物館的個人票是600日幣,團體票540日幣。




護城河裡有三三兩兩的白天鵝悠遊著。



趁著導遊去買票的空檔,我好奇的東張西望,看到松本城下居然有維修工人正攀爬在石台旁。




我把鏡頭拉近拍,嘿,居然還可以拍這麼清楚。




導遊將門票及導覽說明發給團員,隨即帶著大家往天守閣的入口處走。這導覽說明是繁體中文的哦。


上圖是對焦的錯誤示範,門票及導覽一片模糊,背景則非常清晰。哈哈。




導遊正指著某處作介紹。




請各位團員(格友)轉頭隨著導遊的手指指的方向看過去。


照片裡石牆上不是緊接著木造結構嗎?木造結構正中,可以看到幾個孔洞,這是用來對外發射弓箭、槍彈的「矢狹間」、「鐵炮狹間」,整城總共有25處。


照片最右方的木造結構,不是比較突出嗎?這叫做「石落」(投石口),簡單講,如果有敵人沿著石牆攀登上來,那就從石落拿石頭砸死他。




從結構上來看,松本城是以大天守(最高的那一棟就是)為中心,照片最右邊是「乾小天守」,連接大天守和乾小天守的是「渡櫓」。這幾棟建築,都是石川康長在文祿二年至三年(1593到1594年)左右建造的。


「乾小天守」高16.8公尺,內部使用許多丸太柱(圓木立柱),其中三、四層的十二根圓木立柱是最早建城時候的,距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了。


石川氏之後,松本城的統治者又換了好幾個家族(六家二十三代),照片最左邊是月見櫓,往右一點是辰巳附櫓,這二個櫓是後來在寬永年間添建的,當時已經是和平年代。



照片中呈倒V型的山牆,屬於「千鳥破風」,照片右方呈圓弧形的屬於「唐破風」。


當天天空很藍,怎麼拍怎麼漂亮。



大天守從外觀看起來是五層,實際上裡面是六層,多出的一層外面看不見(第三層),所以最為安全,打仗的時候這裡就是武士集中的地方。


松本城,舊稱深志城,別名烏城,位於長野縣松本市,是日本十二座現存天守之一,指定為國寶文化財。


松本城最早始於戰國時代永正初年的深志城。當時統治信濃國中部的甲斐源氏名門小笠原氏在此構築山寨,形成松本城的雛形。後來,同為甲斐源氏的武田信玄將小笠原長時趕走,佔領這裡,作為統治信濃一帶的據點。


天正十年(1582年)年初,織田信長會同德川家攻擊武田家,37歲的武田勝賴與他16歲的兒子武田信勝,於天正十年3月11日(1582年4月3日),在天目山自殺,源氏名門武田家滅亡。但織田信長沒能高興太久,同年即天正十年6月2日(1582年6月21日),織田信長死於本能寺之變。



短短時間內,武田家滅亡,織田信長死於叛變,趁天下大亂,小笠原貞慶趕快趁虛而入,收復深志城,將其改名為松本城。


天正十八年(1590年),豐臣秀吉率德川家康等各路人馬,打敗關東北条家,便將德川家康改封到關東,德川家康默默地接受,交出原本的領地,率眾家臣來到關東。松本城的城主小笠原秀政是德川旗下,跟隨德川家康移至下總。豐臣秀吉便將松本城改封給石川數正(原本是德川家康的重要家臣,於1585年背棄德川,改仕豐臣),領8萬石。


石川數正、康長父子竭盡全力苦心經營松本城及其城邑。石川康長一代建造了天守、乾小天守、渡櫓以及御殿、太鼓門、黑門、望樓、城牆等,鞏固城堡中心和外城部分,並發展城下町,確立了松本城的規模。石川家統治松本城的時間只有1590-1613年,石川康長在1613年10月,受大久保長安事件所牽連,領地被沒收,石川家沒落,此城又輪迴般歸小笠原秀政統治。小笠原家統治松本城只到1617年,就移封他處,之後有戶田氏、松平氏、崛田氏、水野氏,最後是戶田氏等,接續統治松本城。


松本城是全日本唯一未被天災或人禍破壞的城,飽經四百餘年的風霜,彌足珍貴。




這棟是渡櫓,連接大天守和乾小天守。作為進入天守閣的入口,渡櫓正門有堅固的門扉,建造時就考慮到不能讓外人輕易進入。


我們就是從這裡進去的,服務人員除了檢查門票外,還會遞給遊客每人一個塑膠袋─進城者,一律脫下鞋子,放入塑膠袋,然後提著這塑膠袋入內參觀。


當時我順手將我的門票連同鞋子一併放入塑膠袋,因為忙著拍照,就請媽幫忙提塑膠袋。後來因為忘了將門票取回,又跟媽分散,我就沒辦法進松本市立博物館參觀了。




呈鐘形的「花頭窗」。右邊的小孔洞是矢狹間或槍砲狹間。




花頭窗是日本禪宗寺院中的一種窗戶型式,在鎌倉時代自中國傳入。




既然是城堡,為了要易守難攻,天守閣內每層樓之間,都僅有一座陡直的狹窄木造樓梯連結,遊客上下樓要非常小心,不然很容易倒栽蔥。豆比媽可是一手護著相機,一手抓著扶手,小心翼翼地攀爬。




天守第一層的建造材料用的是日本鐵杉、檜木、松木等。



第一層可能是儲藏食品和武器、彈藥的倉庫。








「懸魚芯材」,似乎是掛在千鳥破風上。




通往二樓的木梯。




松本城鐵砲藏,位於天守二層。展出松本市人,已故的赤羽通重、赤羽加代子夫婦捐贈的槍砲及相關資料等珍貴藏品。






據網路資料,「初期火藥兵器在日本通稱鐵砲(Teppo)。西元1543年由漂流到九州種子島(Tanegashima)的葡萄牙人傳入。當時傳來的鐵砲是南歐系統前膛式火繩槍,口徑約18 公厘,最大射程200 公尺,有效射程40~50公尺。種子島領主「時堯」(Tokitaka)為鐵砲威力所震驚,遂自力研製,取名「Tanegashima」,鐵砲遂逐漸普及。在戰國武將當中,最先把鐵砲戰確立為軍事技術本系的是織田信長,以後在豐臣秀吉、德川家康統一天下的事業當中,鐵砲扮演重要角色。日本自鐵砲傳入以來,點火系統一直沿襲「火繩式」(Matchlook)長達300年,直到19世紀中葉後,才改為「擊發式」(Percussion)和「撞針式」(Pin-Fier),而走向現代化。日本槍的製造技術水準很高,品質好,又講究美術工藝性,很受世界各國的重視。」




這圖畫描繪著製造過程。






據說,織田信長稱霸的原因之一,是壟斷槍砲和火藥的供應。


京都本能寺的僧侶和種子島的關係相當密切,透過這個管道,本能寺成為槍砲和火藥的重要來源之一,織田信長每次到京都,幾乎都會住本能寺。據說,本能寺地下設有火藥倉庫,存放大量火藥,也因此,火燒本能寺的結果,這些火藥大爆炸後,明智光秀便找不著織田信長的屍首。




織田信長採兵農分離制,使用職業兵團,配置鐵砲,發給薪資而不是土地,經過數月訓練的鐵砲兵,很快就能與訓練多年的武士相匹敵,而且不受農忙時期影響。




鐵砲頭的盔甲。









豆比爸媽二人討論,腰間背著的這個盒子,是什麼咚咚,看起來像便當,因為脖子還掛著水壺嘛。


猜測可能是放彈丸之類的。




越往後面走,槍枝形式變得比較先進了,點火方法進步。




戰爭時期,女眷也不能閒著,要幫忙製造彈丸。




製造出來的彈丸,像灰色的湯圓。




城堡內部是木造結構。




戰與鐵砲。






這幅畫是描繪1575年長篠合戰,織田信長VS武田勝賴。武田家大敗,損失慘重,從此元氣大傷。



左邊是描繪織田陣營處於防馬欄後,擁有鐵砲隊,武田軍位於右邊,正發動攻擊。


欲知長篠之戰的詳情,可參下面連結


長篠之戰






有華麗紋飾的槍。








從城裡往護城河望出去。天守二層的特點是窗戶多,光線充足,東、西、南三面都是豎格子窗戶(武者窗),整個樓層被分成四個房間。


天守三層很隱密,是沒有窗戶的昏暗房間,從外面看不見這一層,只有從南面的狐格子透進些許光線,房間光線很暗,打仗時武士集中在這裡。




這裡是天守四層,是書院建築風格,一旦有事就可成為城主的居室(御座所)。



這裡房間屋頂高敞,四面光線充足,所有立柱都由檜木做成,並用刨子刨光,門窗上框有小壁,做工精細。




天守四階。


天守五層是重臣們舉行作戰會議的地方,非常挑高,高4.5米。天守六層是作為眺望四周觀察敵情的地方來使用。頂棚是井字形梁,頂棚中間供奉守護松本城的神祇二十六夜神。



遊客接續要攀爬通往五樓的階梯,這階梯真是陡。




我遊覽天守就到此為止,沒有繼續往五、六樓走,直接順著出口的方向離開。為什麼?有懼高症。




出口動線上仍持續有陳列展品,這些看來是士兵的盔帽。




士兵的肚兜?




彈丸。




這裡是月見櫓。是和平時期為賞月而建造的望樓,推開東、南、北面的舞良戶(帶窗櫺的拉窗),三面就一覽無遺。圍繞四周的朱漆迴廊和呈船底型的屋頂,是相鄰的天守建築中所未有的開放型建築式樣。


從月見櫓下樓就是出口了。




出口。塑膠袋可以丟在這裡的垃圾桶。出來後,我跟妹都猛拍藍天下的松本城。


媽就是在這裡,說要先回買票處休息,我的門票不小心被媽一併帶走了。




黑門。我在這裡跟妹分離,有門票的妹前往博物館參觀,我則從黑門出去,繞著護城河往原先買票處走。




這裡也是拍松本城的一個絕佳角度。




進入明治時代後,在破舊思想影響下,松本城天守也慘遭被賣掉、被破壞的命運。擔憂天守被拍賣的市川量造等人,經過努力克服重重困難,終於重新買回天守,保存這一古蹟。


然而隨後天守仍被日益荒廢,對此,滿懷憂心的松本中學校長小林有也等在明治34年(1901年)建立天主保存會,歷時12年,完成「明治大修繕」,將天守從倒塌的危機中解救出來。




松本城主要是木造的,實在要小心火燭。




沿著護城河走,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天守。






松本城旁邊的鴿子超多的。



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豆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