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
1866 by Emile Gsell (1838-1879)


法國人Henri Mouhot從1858年起,對東南亞進行第一次科學考察,主要是針對植物、動物,並於1861年1月探訪吳哥古蹟,雖然他因病死於叢林,但他的作品被帶回歐洲於1864年發表,引起歐洲人的關注。


很快地,法國攝影師Emile Gsell於1866年發表吳哥窟攝影照片,雖然是將近150年前的黑白老照片,但質感一點都不輸現在的照相機。



上圖照片也是Emile Gsell於1866年拍的,照片中的這批法國人,可不是來作古蹟觀光的,而是來勘測湄公河,希望能找到從越南直通中國南部的航道。後來當然是沒能開發出這樣的貿易航道。


據網路資料,1866年,「道達特. 拉格里(Captain Doudart de Lagree)率領的湄公河探險隊離開西貢,沿湄公河而上進入中國南部。盡管其主要目的是商業,尋求從新殖民地進入中國的貿易路線,但探險隊對古跡也有濃厚的興趣。探險隊還對吳哥古跡進行了踏勘並制作了第一批碑銘的拓片。」


上圖照片從左到右: Lieutenant Francis Garnier (1839 - 1873) (second in command); Lieutenant Louis Delaporte (1842 - d. 1925) (draughtsman and watercolourist); Drs. Clovis Thorel (1833 - 1911) and Lucien Joubert (b. 1832 - d. 1893) (navy physicians, in charge of geology, anthropology and botany), on either side of the leader of the expedition; Captain Doudart de Lagrée (1823 - 1868) (in white pants); Louis de Carné (b. 1844 - d. 1870 or 1871) (attaché, French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).


換句話說,這些人算是19世紀的帝國主義者。



Arrivée de la mission française 
aux ruines d’Angkor Vat

很快地,柬普寨就步上越南之途,受到法國的控制。



1907年,暹羅(泰國)將暹粒、馬德望等省分歸給柬普寨。1908年起,法國遠東學院開始對吳哥古蹟進行修復工程。



看,以水運把精緻的雕刻運回法國去,現在法國博物館裡有許多最高品質的吳哥雕刻。



Gravure représentant les garudas-cariatides 
des chaussées de Preah Khan


Preah Khan,卜力坎寺,又稱寶劍寺。寶劍寺引道下方刻有獅面迦樓羅像,頂為蓮花苞狀。



Émile Gsell  1866 ou 1873 Bayon


叢林圍繞中的巴揚寺。



Louis Lucien Fournereau 1887-1888 Bayon


植物環繞中的高棉微笑。






痲瘋國王像。



現代版。真實雕像現在放在博物館,放在原地的是複製品。




19世紀的僧人,黑白照,看不出來當時是否也是穿著鮮豔的橘色僧服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豆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